“数字一大·初心之旅”VR沉浸式大空间体验展的幕后探索——对话上海美术学院数码系创作团队(三)
发布时间:2024-08-18 17:15:22

  全国首个LBE VR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展“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已正式向公众开放。展览通过7幕场景打造360度沉浸式、环绕式的虚拟现实体验,带领观众重回热血沸腾的觉醒年代,身临其境感受史诗级红色叙事,是“新时代”应用“新科技”,对红色文化的“新表达”,是“新青年”获得“新感知”,领悟“初心使命”的“新成长”。

  温馨提示:由于展馆容纳人数有限,为避免影响体验效果,建议在参观前提前预约。

  项目由一大纪念馆出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工作室主创设计。在前两篇,我们已经对“数字一大·初心之旅”项目的启动、技术实现及内容设计有了深入的了解。但这只是冰山一角,项目的背后还蕴藏着更多关于用户体验优化、动线设计的精彩故事。在接下来的访谈中,我们将继续揭开这些神秘面纱,带您深入了解团队是如何在细节上精心打磨,从而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朱宏:我一直想找个词来形容体验感受,后来找到了“全包裹”这个词汇,我认为这个词还是蛮精准,当一个人双眼被遮住,他就和现有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所以,我们给观众的是个新世界。而且这种方式很霸道,不会出现看电影打瞌睡这种情况,观众戴上头显,几乎等同于把他整个人都交给你了。

  作为创作者,我们的压力在于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而非单一画面,这是比拍电影更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难题。在这个世界里,视觉体验至关重要,但我们也注重声音等其他感官元素的融合,共同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不仅是当前的趋势,更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赵睿翔:VR大空间的设计,我们是首次尝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展开。首先是三分钟结构。《消失的法老》总时长为四十分钟左右,但如果我们要做党史教育普及性的大空间,二十分钟会是一个更为适宜的选择。我们认为二十分钟的总体时长,以三分钟为一段进行划分,既能够确保信息的完整输出,又能够让观众在一个场景内充分理解和体验所发生的事件。这样的设计节奏也保证了叙事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第二是“快进慢出”原则。快进意味着迅速将观众带入一个新的场景,为了让他们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会给予大约20秒的适应期。而慢出则是为了避免突然结束给观众带来不适,我们会通过设计让观众提前感知,例如借用一些蒙太奇的手法或是场景灯光的谢幕动效来舒缓体验节奏,给予他们充足的准备时间。

  最后是关于事件描述的设计。在这一环节,我们注重每段的重点,也就是核心内容区的展现。为了确保叙事的连贯性和吸引力,每个三分钟段落内,我们都会公海赌赌船jcjc710安排一件或两件核心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了叙事的主体,并成为了情绪的爆发点。同时,我们会运用一些具有刺激性的音效,比如呐喊声、鸣笛声还有灯光来引导和点燃观众的热情。

  问:在大空间动线设计中,你们是如何确保游客的流畅体验与空间的有效利用的?

  赵睿翔:考虑到实际场地只有240平米,整个体验动线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动线需要同时符合以下需求:首先最重要的是游客体验的安全性,避免与墙体、立柱或其他游客的动线重叠;其次是尽可能让游客有充分的行走距离,满足对场景和剧情的探索体验;最后是在避免人流冲撞的前提下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减少场次间的间隔。最后一点在商业项目中是尤为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部分。

  动线的设计过程其实就像是拼拼图,将不同时长和移动范围的场景组合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但实际还是有相当多难点,首先便是空间不足,区区240平米如何让游客感觉置身在上海街头?穿梭于弄堂?光是一大会址建筑面积就比整个场地更大了。为此我们根据体验类型将场景划分为驻足观看类、范围探索类和长距离移动类。

  驻足观看类活动范围小、停留时间长,从设计上将演出内容移动到游客面前能进一步缩小活动区域,这类场景在空间上要尽可能分开设置。

  长距离移动类的活动范围大、停留时间短,可以通过绕行将空间重复利用,也可以将多个移动类场景重叠设置,以达到远超实际物理面积的感受。

  范围探索类则是介于其他两类之间,可根据场景环境设置有限的活动区域,同时在场景中设置围栏铁门等阻挡物。

  第二个难点是在这个全包裹式的虚拟空间中,游客往哪走、看什么都是不可控的,尤其是转场时,让游客能自然过渡合适的站位和角度就需要利用空间和动态的引导。比如其中有一幕是从工人学习的场景切换到石库门弄堂的场景,在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观众在切换到弄堂石库门的场景时面对的是一个面壁的画面,导致错失了很多关键演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上一幕的结尾部分增加了从右往左的依次关灯动画,巧妙地引导观众的视线转向下一幕的最佳观看角度。

  第三个难点是路线设计中的变量实在太多:每个场景的停留时长可以调整、转场之后的初始方向可以调整、活动区域及行走路线也可以调整,调整哪个部分能达到最佳体验和最少碰撞?这至今是个无解的难题。例如街头场景增加或减少几十秒的停留时间就可能会在别的场景里增加几处人流碰撞的点。我们只能靠对脚本、场景、演出的足够熟悉,一遍一遍进行推演、一遍一遍调整,穷举出最佳的动线。目前这个难点或许只有人工智能能轻松解决。

  通过今天的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了“数字一大·初心之旅”项目的空间设计和观众感受。

  原标题:《“数字一大·初心之旅”VR沉浸式大空间体验展的幕后探索——对话上海美术学院数码系创作团队(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文由:公海赌赌船家具有限公司提供